這是筆者在天母民藝古董店蒐藏的,磚燒土地公上礦物彩,為早期日據時代台南米街正順具製品。磚燒土地公留傳下來的並不多見,品相完整、磚燒上礦物彩更是難得。台南米街(現名新美街),顧名思義為早期米店聚集的地方,與赤崁樓仳鄰,這一條街是臺灣傳統版畫產地,有不少傳統行業老店在此經營,不管是小吃店、紙品店、燈籠店、茶店、中藥店...四處林立,是府城人文鼎盛的街道。
連橫台灣通史工藝志記載:「鄭氏之時,諮議參軍陳永華始教民燒瓦。瓦色皆赤,故范咸有赤瓦之歌。然台灣製陶之工,尚未大興,盤盂杯碗之屬,多來自漳泉,其佳者則由景德鎮,唯磚瓦乃自給爾。鄉村建屋,範土長方,厚約二寸,曝日極乾,壘以為壁,堅若磚,謂之土鑿,費省數倍。光緒十五年,有興化人來南,居於米市街。範土作器,以售市上,而規模甚少,未久而止。
唯彰化有王陵者,善製煙斗,善花鳥,釉彩極工,一枚售金數圓。次為臺南郡治之三玉,其法傳自江西。而王陵且能製瓶罄之器,一極巧。惜乎僅為好玩之物,不能與景德媲美也。」由此可以閱讀到,台灣磚瓦的製造起源甚早,明鄭時期陳永華之「教匠取土燒瓦」,直到清康熙二十五年,始見府城一帶有瓦店。
台灣歷經荷蘭、明鄭、清朝、日據到光復,短短三百多年中,台灣窯薪傳就將近三百年,可說是台灣最古老的行業之一。農業時代,起厝所使用的磚瓦,台灣窯扮演極為重要的產製角色。磚燒技法不只磚美於前,更應用到生活器具的生產,諸如箸籠、櫥仔腳、飼槽、豆油甕、炭甕、油壺、粿印、神像等等。特別是神像,除了土地公和辟邪物風獅爺,也有彌勒佛、關聖帝君、觀世音菩薩、太子爺、灶君、廣澤尊王的生產雕製。
磚燒所呈現的質地美學,讓人領略樸實無華的美感。自然的土質,充滿鄉土趣味,不管是土胎、腰身,還是色緻、質感,處處可愛迷人。有的隨意塑造,顯得純樸自然;有的作工嚴謹,層次分明,在圖騰上的表現,除了傳承自中國,也發展出台灣特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