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風淡水竿蓁林餘慶堂,感動的不單只是古厝
還有厝後那欉,百年土芒果樹及老龍眼
更讓人著迷的是人情味,遇見了屋主黃老鄰長及黃大哥
我從中正東路轉入竿蓁二街到竿蓁一街
位置與觀音山遙遙相對
沿街的古厝林立,這歡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
走入淡水竿蓁林,有一條僻靜街道,恰如古厝胡同般
此刻,圍幕巨獸蓋起了高樓大廈,逐漸地吞噬這一處僻靜老居
耕讀於城市中最後的那一塊南山樂土
恐怕是我採菊東籬下僅存的田園
屋瓦磚紅,與現代住屋曬衣場,橫著阿里不達的各種電線
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牽繫,形成一種飄搖的畫面
福德祠埕前,帶著兒孫閒話家常
竿蓁林是淡水區唯一僅存的胡同古厝群的所在
這一處僻靜,在鬧中遠離了塵囂
首先映入眼簾的三合院古厝:美哉輪
還有另一座三合院沒有堂號
如果您想就近一親台灣古厝田園芳澤
並認識一下古早以前台灣建築的型態
來這裡采風就對了
轉入竿蓁一街121巷
可以看見餘慶堂古厝牌樓
遇見屋主黃老鄰長和黃大哥,很有人情味喔
讓我進入攝影紀錄的同時,還拿出家族照片跟我分享
並介紹了很多關於祖厝餘慶堂的典故
他說這裡常有人來寫生畫畫攝影、寫文史的、老師帶學生參觀的
但是資料很是欠缺,經由黃大哥同意,我挑了幾張照片翻拍
試圖從第一手資料影像中,顯影古厝歷史記憶
(黃明源大哥國中時代的留影)
站在田埂上腳底下的石板條,正是餘慶堂的建材
當時從福建,當壓船艙石運過來的
後面是父親黃老鄰長,牽著水牛正在耕作呢
黃大哥站在護龍屋瓦上拍下餘慶堂的角度
更可以清楚看見翹起的燕尾
整座三合院十分完整
這張照片是黃大哥陪著媽媽在廚房炒菜
我問黃大哥:會不會想念媽媽煮的味道
黃大哥說:想喔,想到都哭出來呢
(黃老鄰長暨夫人示範用石磨磨稻米)
以前農業時代並無機器可以磨稻米
每每過節做年糕、菜頭粿、包仔粿都以石磨子磨米
古厝前磨石磨子,這樣的影像恰似回到了過去,令人懷念
(一家人在餘慶堂三合院,日常生活的照片)
清嘉慶元年(西元1796年) 黃金豐家族在此起蓋燕尾厝
黃大哥還敘述著祖先中了舉人,還未上任就病故的故事
已經擁有216年歷史的餘慶堂,經過後代子孫的維護修繕
家族並未同意被列為古蹟保護,目前還十分完整
餘慶堂橫批:終南翠色環宮室
右聯:宮桂秋來發異香
左聯:南山春入浮佳氣
淡水竹圍翹脊舉人厝左龍屏:居安
淡水竹圍翹脊舉人厝右龍屏:資深
淡水竹圍翹脊舉人厝正身堂號:餘慶
餘慶堂乃滬尾最早的舉人燕尾厝
坐落在淡水竹圍竿蓁林竿蓁一街121巷23號
我問黃大哥:「正身後面這一棵是什麼樹?」
黃大哥說:「正港的土檨仔,至少百幾年阿!」
我央請黃大哥可否帶我到後面拍照,黃大哥說請跟著我來
黃大哥引領我到餘慶堂的後院看老欉土檨仔
被風吹落的土芒果,撿拾在手上的那個春風少年兄
童年的記憶,甜甜的寫在黃大哥的臉上
除了土檨仔,後面還有一棵百年龍眼樹
這些看著黃大哥長大的老樹
對黃大哥而言,別有一番情感記憶
尾隨黃大哥經過了豬寮
旁邊還有碾米處大埕,已經剷平變成種菜田園
黃氏的堂號應為江夏或紫雲
正身「餘慶」兩字可能是主人的姓名別號
或者為不同衍派的黃氏族群
坐落在護龍邊旁的石敢當
可以鎮煞保佑住居平安
古早廚房:灶腳,黃大嫂站在一旁介紹
護龍起居室,橼木結構十分牢靠
進春進喜進吉祥,吉祥如意的門聯,十足喜氣
月圓,人團圓,凡事圓滿
離捷運站只要十分鐘,這樣的一個珍貴地段
這樣的一處原味田野,面對財團種種開發的壓力
這胡同古厝群、這老土芒果樹、這老龍眼將何去何從
這恐怕是未來竿蓁林社區營造所要面臨的課題
再一次回眸黃大哥的質樸意誠
記憶是大家的,也讓我們一起來祝福
這一塊僅存的田園樂土
2012年 竿蓁林。黃家古厝。餘慶堂/石某
1.以前皇家的範圍從大屯山看下去,到濱海沙崙的這片地都是黃家的,但是因前人被設局賭博而一夕損失18甲田,逐漸演變成這樣
2.注意整個建築工法,它現在是一個五合院,在早起更是個九合院
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,若有興趣希望您能再次來這,說不定我就在正廳休息或素描喔!